非專利實施實體仍是個大問題

「專利蟑螂」是大家對非專利實施實體NPE的蔑稱
圖片來源:另類重口味@Google+

 

IBM首席專利法律顧問Manny Schecter近來撰文呼籲,不要輕忽非專利實施實體(NPE)對創新與經濟的負面影響,Schecter之所以有此動作,是因為最近網路上出現許多維護NPE的言論,原本被人蔑稱為「專利蟑螂」或「專利流氓」的NPE,形象開始沒那麼差了。

 

根據美國當局的數據,2001-2010年美國的專利訴訟案件數量持平,每年真正成案審理的訴訟案件大概只有100件左右,有些學者看見專利訴訟案件沒有增加,於是就發表高見說,NPE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但事實上,現在是高原期,過去10年,訴訟案件每年都較1990年代增加一倍,數量都在3000件左右。

 

更糟糕的是,2011年美國專利訴訟的數量再創新高,整體趨勢又出現明顯的向上波段。所以,只看特定時間區間的數據是不準的,即使趨勢持平,這數量水平也不見得可以接受!實際的專利訴訟數量,絕對要比每年成案的區區100件訴訟要來得多許多,而且別忘了,庭外和解的案件鐵定又更多了。每年100件訴訟看起來的確還好,但仔細估量的話,NPE的影響絕對比這數字顯示的更為嚴重。

 

我們從下表可以得到比較適當的觀察角度。表中顯示,一般營業公司近年提起的訴訟案件並沒有增加太多,但是隨著整體專利訴訟數量的增加,一般營業公司的專利訴訟也跟著變多,而增幅最顯著的是訴訟對手為NPE的專利案件,年複合成長率超過30%。就整體經濟而言,各個產業的成長率也不一樣,金融服務等產業的增幅特別明顯。NPE經常一個案子控告多個對象,這是一般營業公司通常不會做的事。很明顯,NPE和他們經營的方式「真的」跟其他公司不一樣。

 

針對NPE濫興訴訟的情況,「美國發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特別制定了一些條款來抵制,例如鼓勵透過「提出質疑」(challenge)來取代訴訟,以及禁止專利權人因同一專利遭多方侵害,而一案控告多個各不相干的被告。雖然「美國發明法案」是美國近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專利改革行動,可是這些並無法一舉解決NPE的問題,一般營業公司依舊飽受困擾。因此,「美國發明法案」特別明令審計長針對NPE訴訟案的審理結果進行研究,報告將於今年九月出爐,研究結果有助加深我們對NPE問題的認識,也許還可從中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