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專利情報布局未來市場

ipr_strategy

 

之前曾發表企業智財權布局失敗的系統性問題一文,討論到為什麼當企業主管開始重視專利議題,花錢申請專利,但遲遲不見效益的原因。但是有讀者反應,這此文有講到問題,但是沒有提出解決方案,經過一些時間的醞釀,希望以此文,分享我們的對此問題所提出解題方向。

首先,筆者認為絕大多數的企業面臨智財權的問題不是在於用有的數量不足,而是在於擁有的資訊不足。

由於公司被指控專利侵權成立的條件是自己生產或是銷售的產品的規格(結構、材料或是生產方式)與競爭對手所取得並權利仍有效的專利權利要求項相符,所以競爭對手可以以這個發生的事實跟公司請求損害賠償。要避免侵權狀況一再發生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產品規格(迴避設計),或是改變對手專利的有效狀態(被動等專利權到期或是主動提出舉發)。而一件(發明)專利從提出申請到經過各國專利局的審查委員可專利行評估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對於大多數的產業後進者而言,其實是有相當足夠的時間可以在專利早期公開(申請日後18個月)到確認獲證(平均約申請日後30個月)這段期間當中進行迴避設計或是搜尋舉發資料的準備。

而這種專利監控所需的檢索技能,並不需要像製作所謂專利地圖一般需要投入大量複雜的人力資源,只要研發人員接受適當培訓,就可以自行完成。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對於來自競爭對手的專利侵權指控的反應啟始點卻都是從收到警告函才開始,其實是有相當多的改善空間。

其次,所謂專利的強度不只在於專利保護多少自己的產品,而更重要的是專利到底卡到多少別人的產品。

當公司遭受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威脅時,若無法即時進行專利迴避的設計,改變產品規格;或是找到可以拿來舉發系爭專利的專利前案。在策略上就需要找出是否有其他的籌碼可以跟原告進行談判,這個籌碼可以有很多種的形式,像是合理使用、強制授權、反托拉斯、權利耗盡(前提是自己零件的供應商已經支付過權利金),或是要求對方要以FRANK(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性)的條件來談授權(前提是系爭專利要為SEP(標準且基礎的專利)),但是這些策略都要等到訴訟時才能依據當時的狀況評估,企業就算知道有這些技巧,但仍必須要委由專業的訴訟律師團隊,在訴訟所在地的法院執行攻防,在訴訟過程當中企業自己能夠著力的地方並不多。但是專利訴訟的潛在經濟損失風險真的太大了,企業有沒有辦法可以在訴訟發生前就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避免或是降低這個風險發生的危害呢?

我們從企業的專利申請流程發現,大多數企業的專利申請策略就是當自己的產品開發完成之後,就找事務所將這次產品開發的創新點拿去申請專利保護。但是很少會針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分析,找出對手產品未來可能演進(改善)的方向,提前申請專利卡位,這樣就有機會創造出會咬到(特定)競爭對手的專利。

上述主要都是針對短中期的競爭狀況提出專利與產品研發流程的改善建議。為了擺脫一代拳王的魔咒(指只依賴單一產品,當市場需求轉變就被淘汰),企業的研發策略更要從只關注產品的品質、成本、交期,拉高到了解市場乃至於使用者的經驗,透過設計思考以及技術地圖等規劃工具,提前布局下一世代的技術,才有機會將短期的獲利延長成為永續經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