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0兩岸知識產權領袖閉門峰會與2017全球知識產權生態大會

很榮幸即將要在11/17-18北京參與這場由大陸知名知識產權專業媒體 IPR Daily 所舉辦的「G40兩岸知識產權領袖閉門峰會與2017全球知識產權生態大會」。這是自己從市場及專利分析資訊解讀後,所做的行動決策,並以自己所創立的新聚能科技顧問公司來實踐

為何新聚能要參與這場活動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幫助事務所客戶成長,新聚能也才能持續成長。

目前台灣專利服務業的案源分為兩類:

進口案: 由外國案作為優先權案,進入台灣,通常由特定幾家國際知名的大型事務所承辦

出口案: 主要是台灣廠商所提出申請,除了本國(TW)案之外,還有機會衍生出外國案(以台灣案為優先權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案件)

而中華民國台灣的專利申請量前幾年逐年降低、新科專利師陸續產生,造成法律專利商標事務所業績普遍下滑 (當然也有少部分事務所逆勢成長)。

所以專利服務行業這幾年就做了許多增加業務的嘗試,如:

增加商標業務: 商標業務主要以行政人力就可處理,閒置的專利工程師未必適合或是想要轉任這塊業務

增加專利分析布局服務: 容易被客戶凹變成免費服務,但少數事務所的高階經理人有足夠的經驗還是可以收到顧問費,甚至透過顧問諮詢的手法,幫助客戶產出更多可專利的創意構想,進而增加申請案業

去中國大陸設所: 中國大陸雖有專利資助政策,促使業務蓬勃發展,但是台籍中國代理人無法單獨設立事務所開業,必須要跟中國籍專利代理人合夥經營。雖然有其他繞道處裡的方式,但最後都有可能成為之後經營的風險。

以上的想法其實有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要增加 “台灣案” 的業務量。

但是有沒有可能,事務所的營收成長可以與本地案脫鉤?如何做到

這就是我之前提到,中國大陸一年200多萬件申請案中,只有2%不到的出口案(2013年起每年有超過6萬件專利以中國案為優先權母案,若以一件涉外專利平均申請1.5個外國專利案,中國原始母案數量推估為4萬件左右),現在他們的專利申請補助政策已經逐漸調整到只補助PCT申請外國案。如果中國出口案(2018-2025)的增長比例會跟2008-2015年的中國案一致,未來中國專利的出口案比例有可能成長3倍(每年有12萬件中國專利申請外國案,或是每年有18萬件國外的專利申請案會以中國母案為優先權)。如果這個狀況有可能成真,那麼未來幾年中國新增的專利出口案要如何被消化掉呢? 中國本地5年內可以培養出這麼多處理涉外案的專業人員嗎?

 

圖說: 六大專利局中以中國優先權案的申請趨勢 (2008-2015)圖片來源: 新聚能科技顧問以 incoPat 製作

 

我們認為目前中國大陸一線城市的大所已經具備涉外(出口案)經驗,將會是這個政策下的新贏家。過去他們不太容易去二線城市設所,因為專利申請的資助案資源還是會集中在有地緣優勢的地方大所。但未來一線城市大所有機會在地方大所涉外案經驗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切入二線城市,爭取涉外案的業務。

 

圖說:除了北上廣之外,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省的涉外案件大省圖片來源 : 新聚能科技顧問以以 incoPat 製作

 

台灣事務所可以扮演的角色是? 將自己處理涉外案(出口案)的經驗優勢與資源跟大陸二線城市的區域型事務所策略合作,協助他們與一線城市的大所競合。參與到這新增的8萬件涉外案的供應鏈當中。

台灣的專利申請總量是被市場格局所決定,未來雖然不致像過去幾年繼續下滑,但三五年內也不容易快速成長。

如果經營事務所的朋友還是按照過去模式,只跟中國大陸一線大所合作交流,希望爭取它們出口到台灣的申請案,將會發現他們會越來越沒空,因為…台灣不是PCT會員國,申請台灣專利不會取得資助的。

回到自己與新聚能,因為專利事務務所也是新聚能IPServ inFirm 專利管理系統的重要客戶群,所以我們自然要幫客戶兼合作夥伴創造更多案源,大家才會繼續使用、維護與升級這套系統。

並說說新聚能專利分析布局服務跟其他專利顧問服務業者的差異: 我們不是執行一個專利分析專案,產出一些報告而已。而是利用專利以及市場資訊分析結果來進行諮詢服務,幫助客戶取得競爭優勢,並產生實際的收益。而這篇文章就是以專利服務業為範例所做的洞察。

分享我的觀點,也分享這個活動訊息,給希望參與未來中國專利涉外案供應鏈的法律服務業朋友們參考

 

 

以上圖表皆以新聚能科技顧問所代理的 incoPat 所產出,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洽詢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