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笑話是說:如果你想要讓一個企業高階主管參加的聚會從無聊談話氣氛活絡起來,只需要提起“專利流氓”(Patent Troll)這個話題即可。你可能會引起很多有趣的反應,而且絕對是愛恨分明的。
專利流氓一般是用來稱呼從不自己生產或銷售任何產品,而是通過專利授權和訴訟創造收入來源的商業實體。而這些公司較中性的名稱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PE),或者最新的名字是“專利主張實體”(PAE)。
非專利實施實體 (NPE) 近年在美國成為眾矢之的,輿論各界都將其視為阻礙產業創新發展的害蟲,恨不得去之而後快。然而,NPE 是否真如外界認為的那樣邪惡,專責調查聯邦政府各項計畫及政策的美國政府責任署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 提出了不同觀點。
GAO分析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供的數據,發現2010年至2011年間的訴訟數量確實較前十年的平均水準增加了三分之一,但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於專利改革法案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AIA) 即將通過的預期心理,訴訟發起人原本可以在一宗訴訟案中起訴多家侵權公司,現在則是必須提起多宗訴訟,分別控告不同公司。
2000-2011年專利侵權訴訟數量變化
要如何驗證這個推論呢? GAO採用了蠻聰明的實證統計,GAO從2007年至2011年的訴訟案中抽出500個案子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在此期間整體被告數量增加了129%,而其中89%來自軟體專利訴訟。進一部分析訴訟發起人的身份,更發現由NPE發起的專利訴訟其實只占整體案件的20%。
2007-2011年軟體專利侵權訴訟與被告數量變化 (抽樣統計結果)
白色條:軟體專利訴訟,藍色條:非軟體專利訴訟
藍色誤差線範圍代表95%信賴區間
GAO根據訪談結果,指出軟體專利侵權訴訟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許多專利太過於含糊或籠統,有心人士自然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姑且不論這項結論是否是讓NPE一向讓人厭惡的形象漂白,但至少呼應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SF)所贊助的這部紀錄片《Patent Absurdity: how software patents broke the system(專利的荒謬性:軟體專利如何破壞專利體系)》的內容。換言之,如果政府當局只將焦點放在NPE,想方設法限制他們訴訟的權利或能力,大概也只能解決20%的問題,而他們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提升專利(尤其是軟體專利)的品質。
有鑑於此,GAO 建議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升專利品質,改善審查程序,如此才能真正解決當前的專利訴訟亂象。
GAO 報告結果全文可到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