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的打車App為了爭取手機支付業務祭出的補貼方案,在短短半年內燒掉了超過19億元人民幣。Facebook最近在線上付費和電子商務領域也動作頻頻,先是挖角Paypal總裁David Marcus掌管行動傳訊部門,CEO Mark Zuckerberg 並多次針對線上付費發表意見,著實不難看出Facebook對線上付費業務的強烈企圖心。
也許這份企圖心早已醞釀許久,因為USPTO最近公開的專利申請案中,有一件Facebook申請的個人財務管理 (PFM) 工具專利,主要作用在更有效利用線上交易和社群網站資料,增進使用者經驗和廣告效益。
Facebook的PFM服務可能與現有的服務 (例如 於2006年所創立,2009年被Intuit併購的線上個人財務服務公司Mint.com) 非常不一樣,因為它使用的是金融機構提供的交易資料,同時還結合了社群網站資料,藉以協助使用者比較自己與其他同年齡層Facebook使用者的消費習慣。
我們可以從專利說明書了解其中的運作模式。Facebook將銀行或金融機構匯入的交易資料,先根據使用者的興趣和購買項目分成幾個不同類別,像是服飾、餐飲或加油。接著,Facebook利用「人口統計資訊 (例如年齡、性別、民族、種族等)、地點 (例如出生地、居住城市或地區等)、教育程度、職業或其他合適的特質」,識別出一群與使用者「具備一項或多項相同特質與關聯」的人,如此一來,使用者就可以從各式比較圖表,了解自己與這群人的異同。此外,使用者也可以根據這群人的消費模式,制定自己的消費預算。
PFM應用程式是Facebook進一步開發線上付費產品的捷徑,但這應用程式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它所能提供使用者的附加服務。Facebook在專利說明書中指出,這項專利可以分析使用者的交易、了解購買內容、提供使用者尚未花錢購買的品項,由此更為精準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例如,Facebook注意到我這個月在服飾方面的花費不多,於是它就會開始強打J Crew和Brooks Brothers這兩家服飾店的廣告,為何鎖定這兩家?因為我之前曾經給這兩個店家按過讚。由此看來,Facebook的PFM工具不是要讓你花更多錢,而是要你聰明地花錢,而開發直接面向終端使用者的服務工具,絕對是創造銷售佳績的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