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rofil Flickr
Intellectual Asset Management 雜誌今年五六月號有篇文章值得討論一下。這篇文章題為「The TomTom route」,主要在描述是全球最大導航解決方案供應商TomTom在首席IP策略師Peter Spours的指導下,如何從原先的缺乏實質專利保護,逐步尋求專利保護自家研發的技術,同時藉由收購第三方專利組合因應來自競爭對手和非專利實施實體 (NPE) 的挑戰,最後發展出龐大而有效的專利組合。文章認為,Spours雙管齊下的專利策略非常成功。
但是文章接下來卻說TomTom 現在正在思考專利策略的第三條路線,從而促進專利的貨幣化,文章是這麼描述的:
TomTom既然已經成功鞏固市場地位,現在應該開始思考公司如何將智慧財產轉變為有效的營收來源和交易工具。『這是企業成熟之後才能進行的事,』Spours表示。『我已經開始跟董事會討論這些事,因為這是我們下一波成長的途徑之一。我認為智財就跟錢沒兩樣,但智財的優勢在於可以複製,錢卻沒有那麼容易複製。』
將智財貨幣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積極利用,這代表TomTom 必須大幅調整過去的防守策略。Spours 坦承,如果策略不調整,貨幣化的努力可能終將失敗。『一旦開始授權,我們勢必得將專利策略至少調整為部分積極的策略,」他說。「我們之前並未積極利用專利,那是因為過去的專利組合不夠強悍。』
Tomtom近期的專利訴訟
資料來源:PACER
Tomtom近期的專利收購對象
資料來源:Relecura
以上這兩段話意指,一間成功、成熟的公司必須將專利貨幣化,才算得上是擁有健全完整的專利策略。專利貨幣化似乎成了成功專利策略不言自喻的要件。可以理解的是,過去二十年專利一直被形容成是有待商業利用的資產,所以上述觀點才會出現。但這種策略似乎太過狹隘,而且也很難量化成功的專利策略對公司競爭地位和營收的貢獻。從這個觀點來看,專利「貨幣化」是一種持續確保公司研發受到專利保護,以及公司專利足以抵禦第三方法律攻擊的過程。對許多公司而言,這些活動就是全職的智財工作。
然而,即使一家公司可以釋出必要資源尋求專利貨幣化,它應該抱持多熱切的心情來搭上這股熱潮?Spours 自己也坦承,這樣的貨幣化可能需要公司大幅改變看待專利的方式。試問,有多少公司可以一面利用專利防守,一面又用專利攻擊,並且妥善分配資源和人員處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專利事務?有多少公司已經做好準備,可以因應攻擊型訴訟政策 (說好聽點是主張專利) 可能對管理工作產生的干擾?透過訴訟或其他管道究竟能接觸到多少潛在被授權人?畢竟高通那套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專利授權模式只是個例外,而非常態。最近有報導說專利授權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將裁員20%。以專利授權或者類似業務作為商業模式,不確定性本來就很大,所以這個消息並不令人意外。
企業的專利策略究竟應該制定到何種程度?其中有無標準可循?對於這些問題,我們的結論是,專利貨幣化納入企業策略與否,不能一概而論。成功的專利策略不一定得要透過主張專利來進行授權,一切都得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