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企業的專利申請事務都是由專門的IP人員負責,第一線負責研發的工程師不一定有足夠知識去判斷他們的發明是否足以申請專利,如果工程師不提出專利申請要求,IP部門如何進行評估與協助?為了解決此問題,專利決策樹應運而生,這項工具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工程師理解的語言,表達法律上最關鍵的可專利性條件,只要按照這幅樹狀圖將流程跑過一遍,工程師就知道應否向法務或IP部門提出申請專利要求。當然,對於專利申請過程的其他決策者而言,專利決策樹一網打盡專利申請應該考量的全部因素,也是極有用處。
專利決策樹是藉由一連串問題,幫助使用者判斷技術是否會因專利保護而受益,有利可圖,才值得申請專利。不過,這項工具不只能夠應用在專利決策,只要根據申請要件修改問題,其他智財權也能適用。
以下我們逐一說明專利決策樹的每個步驟,並以實例示範實際操作方法。
圖中的問題分為2組,第1組是第1~3個問題,屬於可專利性條件;其餘7個問題則屬第2組,用於評估專利的用處。
可專利性條件
1. 有類似技術:是否有類似技術存在?若有,就應考慮專利以外的選項。
2. 經過驗證:發明是否已藉由打造初步設計或模擬,驗證其實用性,證明其確實能夠解決技術問題?
3. 公開揭露:技術是否先前曾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對外公開,甚至公開使用?先行公開揭露會使技術變成先前技術,若是如此,在歐洲只能申請「實用新型」,美國則須在1年寬限期內提出專利申請。
專利或其他IP保護的利益
4. 可強制執行:是否可能偵查得到發明的侵權行為?發明人必須有辦法發現侵權行為,專利才能強制執行。
5. 技術暴露:技術發明是否會因使用而導致公開暴露?如果發明會因競爭對手取得而致暴露,就有需要申請專利。
6. 唯一途徑:此程序是否為達成目標結果的唯一途徑?
7. 複雜:程序是否涉及大量複雜的步驟,致使嫻熟技術者亦難以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
8. 連接外部:產品是否為一高度複雜機構的一部分,有許多連接其他部分的輸出與輸入構造?
9. 逆向工程:產品能被逆向工程嗎?如果產品能被逆向工程,嫻熟技術者只要查看產品就能發現其中的基本原理。
10. 戰略性競爭優勢:此技術發明若有企業的活動、資產、關係、歷史和市場條件配合,是否能讓企業脫穎而出,創造更大價值?
決策選項
NSI-A:如果此項技術發明取得專利,一旦發生訴訟,法院可能判決專利無效。
NSI-B:雖可考慮及早申請專利,但仍需進行充分的驗證,以評估技術是否實用。
NSI-C:專利技術一旦遭到仿冒將會無從反制,此時可以考慮的選項有不公開技術,或者故意公開揭露,以便主張所有權,防止他人申請專利。
NSI-D:技術不會暴露,因此可以繼續不公開。不過也可考慮申請專利,以便賺取授權費。
NSI-E:申請專利可能引發各路人馬圍繞技術發明秘密打起專利戰。
NSI-G:連接龐雜的產品會提高系統的複雜性,因此最好還是不要公開此項技術發明。
NSI-H:如果競爭對手無法對產品進行逆向工程,繼續保密技術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申請專利就會揭露發明。
NSI-I:專利無法提供戰略性競爭優勢,不過公司可以考慮將技術授權或出售。
接下來,我們以波導濾波器(Waveguide Filter)為例,示範專利決策樹的操作方式。
1/ 有類似技術:NO
新裝置的構造與現有產品不同。
↓
2/ 經過驗證:YES
設計的可實施性可藉由現代模擬器或試驗板驗證。
↓
3/ 公開揭露:NO
↓
4/ 可強制執行:YES
發明的外形無法隱藏,因此可強制執行。
↓
5/ 技術暴露:YES
此濾波器在市面販售並無任何外部實體遮掩,因此技術暴露
↓
(此濾波器為產品)
8/ 連接外部:NO
波導濾波器為一進一出的線性裝置,因此沒有連接外部。
↓
9/ 逆向工程:YES
此濾波器使用特定頻率,只要對裝置進行精準測量,就能達到逆向工程目的。
↓
10/ 戰略性競爭優勢:YES
由於通信衛星大量使用微波濾波器,任何發明只要有助減少研發、設計或製造的投入資源,都能提供重大的競爭優勢。
跑完決策樹,就可發現這項波導濾波器發明應該申請專利。
專利決策樹是IP部門跟RD工程師溝通的好工具,如果在專利申請提案的流程中之中也可以引入這項工具,相信能夠有效的提升組織的專利品質。而這也是新聚能開發 IPServ inHouse 企業專利管理系統的初衷。
透過發明人自我評估、審查委員的意見、以及IP部門的專業判斷三個環節來檢核上述專利決策樹的10問題點,甚至不同產業與組織都可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調整與應用。搭配持續的智慧財產權觀念的建立,相信就能逐漸的提高企業專利的品質與價值。
提供各位參考。
本文編譯自 “A tool to support the patent process: The patent decision tree” by P. Beveratos, M. Freire, M. Guglielmi, S. La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