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次在本篇文章中將目光拉回台灣,看看目前台灣在CAR-T療法上的專利申請呈現怎麼樣的一個態勢,以及目前台灣有那些研發單位和企業針對CAR-T療法進行相關專利申請及佈局,首先請見下圖專利申請趨勢:
從申請趨勢來觀察(專利有申請後18月公開之特性,故2018-2019數量僅供參考),可以發現台灣於2018年專利數量有明顯的提升,推測有可能是因為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6月8日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以下稱特管辦法),以及行政院於2018年10月所提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此舉顯示台灣政府對於細胞療法的重視,未來在政策持續推動及法規完備的狀態下,CAR-T細胞療法未來在台灣將會有很大的潛力,且吸引更多企業及資金在台灣進行投資及佈局,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專利申請,請見以下前十大專利申請人:
可以發現主要專利申請人仍是以外資跨國藥企為主,其中也包含了此領域的領先者諾華(Novartis)、凱德製藥(Kite Pharma Inc.)等藥企,當然台灣廠商或研究單位在此領域並未缺席,從此次分析中也發現了鑫品生醫集團旗下的宇越生醫正致力於CD19 CAR-T療法的開發,請見以下圖專利摘要:
研究單位則是有國衛院藉由改造T細胞來避免T細胞在免疫抑制性微環境中耗竭,請見以下圖專利摘要:
目前已上市之CAR-T療法為Kymriah® and Yescarta®,皆屬於高度客製化製劑,整體療程即可視為一CAR-T產業鏈,從細胞分離、體外擴增、基因修飾、質量檢測、產品運輸,每個環節皆涉及到高度專業技術,目前美國已初步形成分工體系,病毒載體、臨床試驗、大規模生產,可交由相應的CMO/CDMO企業承攬,研發創新型企業可更專注於技術和產品研發,跨國型大企業則可藉由與研發單位或新創公司進行技術授權、研發合作、併購來整合並取得技術及產品銷售的權利,藉此減少內部產品研發時程並提升資源利用率,目前台灣的生技醫藥公司多數為研發創新型企業,專注於前端藥物或技術研發,再藉由多種研發管線的方式吸引大企業投資,或是作為具有特殊技術平台的第三方外包服務商(CRO)來獲利,因此為了保障企業自身的產品或技術,避免藥物或技術被剽竊,在專利上的佈局就顯得十分重要,像是CAR-T在早期就有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發生CAR-T智慧財產權歸屬的爭議導致雙方終止合作開發且後續爭議延燒到專利訴訟上,最終則是由開發CD19嵌合抗原受體Dario.Campana博士所屬的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與合作對象朱諾利用於2003申請的臨時案所衍生的連續案US8399645B2控告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其合作對象諾華侵權,最終取得122.5萬美元的費用和後續額外支付里程碑基金及產品上市後的分潤,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藉由有效地利用專利捍衛了自身的利益,若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早期沒有針對其技術做好專利申請佈局,或許與賓夕法尼亞大學之間的爭議至今也未能有結果,雙方僵持的情形下,將可能導致CAR-T療法無法順利開發上市,這也再次顯現出不僅是企業,包括學研單位在內,在進行研究開發時就必須思考未來技術成功商品化後所呈現的樣貌,並針對核心技術做好專利的申請及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