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TO在近兩年間,為AI專利舉行過2次研討會,並在今(2020)年10月發佈了一份整合性的會議報告,包括有EPO、JPO、IEEE、IBM、Siemens、Adobe、Intel、OpenAI、Wiki Foundation等眾多與會單位參與討論的內容集結成刊。
AI的公認定義?
由於「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的定義廣袤無邊,在制定AI相關智財政策時,經常難以直接定義出其涉及範圍。不過與會單位們對於現有技術實際可達成的AI技術邊界,仍可侷限在「弱AI」倒是有共識,也就是說,目前的AI技術水準尚未達到「強AI」的程度,而無法在沒有人類智慧(而非人工智慧)加入的狀況下,自行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成果。
※弱AI:可理解為明確技術領域中的個別任務,例如圖形演算、圖片辨識、語言翻譯等。
強AI: 如上個世紀末《駭客任務》電影內的「母體」,可自行發起具創造性的指令或動作等。
而在2018年釋出更新的EPO專利審查指南,將AI (與機器學習一起) 定義於用來達成特定目的的數學計算模型與演算法,因此認為AI本質上屬於抽象數學的一環。是否具有專利適格性?仍然要從標的與技術性著手。
本場講座將談些什麼?
數學方法在全球多國皆不是專利保護客體,而可能被以不具專利適格性核駁。在了解到AI的本質是數學方法後,必須多花心思才能將鉅額研發的成果,轉化為可專利化標的。需要花什麼樣的心思呢?這是USPTO、EPO從2018年起努力尋求共識的問題。新聚能科技資深講師將深入淺出地說明AI專利的技術貢獻方向,如何使專利申請案符合適格性要求。
主題:〈AI專利適格性要求與申請技巧〉月底充電系列線上講座
時間:2020/12/30(三)13:00 – 14:30
講者:蔡茜堉-軟體專利專家
對象:AI領域從業者、RD部門同仁、學界AI方向研究者等
工具:Cisco Webex (不須註冊,操作說明請點我)
名額:100名(線上人數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