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智財交易市場風平浪靜,但進入21世紀以後,卻愈來愈詭譎多變,危機四伏。究其原因,乃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s)進入市場所致。NPE存在已有數十年歷史,只是近年來發展日趨成熟,資本愈加雄厚。由於NPE本身不從事生產製造(不實施專利),反而靠著向其他從事製造生產的公司收取授權金生存,因此經常被蔑稱為「專利蟑螂」(Patent Troll)。不過這種批評不盡公平,專利本身並未強制所有權人從事、實施或出售發明,否則發明大王愛迪生現在也會被叫做專利蟑螂。但是不容否認地,NPE自2005年起,每年都提起300件以上的專利訴訟,佔美國整體訴訟量的12%,已較10年前暴增10%。現今企業若要維護自身的自由使用權和創新權,勢必得強化智財運用策略,使智財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武器。
Source: PatentFreedom © 2011 Data captured as of January 1, 2011
智慧財產制度從1980年代確立至今,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專利申請案成長將近5倍,導致發出許多範圍過於廣泛的問題專利。2001年網路泡沫化,市場上又多了許多打折出售的技術專利(參考北電專利標售這一課一文)。專利數量暴增且範圍變廣,為NPE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動能,再加上律師、經紀商和諮詢顧問等專業人士和投資人紛紛投入智財市場,直接助長智財資產的交易活動,使得智財愈來愈具價值,交易情況日益普遍,市場成長十分驚人,從2003年至2008年共計成長40%。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2000年至2004年正當智財交易市場處於起飛初期,多數智財賣家都是財務艱困的企業,但是現在,四分之一的賣家均為體質健全的企業,而40%的買家則是營運公司(operating company),而非NPE。體質健全的企業出售專利,主要是為增加營收,也可能是為防止專利落入NPE之手。近年來還出現「防禦型」專利收購公司,專門購買可能的危險專利,以防專利訴訟產生。然而,無論智財市場如何蓬勃發展,主導權還是掌握在相對少數的專業公司手上,一般營運公司除非現在就開始投資,否則很難打破壟斷的局面。
近年來,大企業在專利領域的投資都有增加,高科技產業尤其明顯,各科技大廠目前除了努力研發和申請專利外,也積極從事併購,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專利。過去專利最主要的功用在於賺取授權金和求償和解金,但現在已經變成消滅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今年7月,北電網絡專利出售引來各路人馬競標,最後由蘋果為首的聯盟以45億美元的天價成交,外界大多認為,此一結果有助蘋果阻擋Android陣營的擴展。不過,Android陣營也不甘示弱,積極謀求強化專利布局,力抗蘋果的專利攻勢,Google率先在8月宣佈併購手機大廠摩托羅拉,三星也慎重評估收購無線通訊技術專利公司InterDigital的可能,宏達電更是頻頻對蘋果提出侵權訴訟。隨著全球科技大廠專利戰爭的白熱化,專利價格在可見的未來,勢必跟著水漲船高。
想要了解更多智財權的策略布局議題嗎?歡迎參加 0916 Ctimes零組件雜誌與新聚能合辦的「專利訴訟纏身 Android陣營該如何解套?」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