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週我們舉辦了一場關於FTO實務研討會,從新產品開發流程探討如何將FTO這個重要的程序嵌入,以發揮事半功倍之效,並邀請到Open Invention Network (OIN)的Kevin 黃總監跟參與的學員分享在IoT物聯網時代,產品開發可能涉及許多 Open Source 開源(開放程式碼)可能涉及的專利侵權風險,如何透過OIN所提出給Linux社群的共享的防禦型專利池的專利許可解決方案 幫助IoT企業有效的降低產品開發風險。
最近荷蘭堤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助理教授Martin Husovec 也發表一篇新論文,對於不同「開源」軟件與專利許可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各方案開程度如何影響該開源專案的市場影響力。
以及「開源」與「標準化」兩種不同體制進行比較,最後結論是,開源與標準化活動所代表的只是表達技術選擇的兩種不同方式而已,兩者都對創新有幫助,不同之處只在誰貢獻技術以及如何貢獻。不論採取開源或傳統的標準化途徑(甚或兩者兼採),技術創新者都能成功創造與實施新技術。
美國電腦暨通訊產業協會(CCIA)專利法律顧問Joshua Landau點出此篇論文有個不言而喻的問題:將開源與標準化當成兩種完全不同活動的說法,可能不太正確。相反的,開源如果搭配特定授權條件和成員資格限制,其實也可視之為標準化活動的一種。開源活動以及其他免權利金技術標準(例如藍牙)的成功,顯示當參與者希望如此時,技術標準制度當中就有免權利金授權立足的一席之地。
提供各位參考,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參考資料:
Open Source and 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 More Alike Than Not
Standardization, Open Source and Innovation: Sketching the Effect of IPRs Policies